中文名: 弗兰兹·安东·毛伯特斯
外文名: Franz Anton Maulbertsch
国籍: 奥地利
出生地: 朗热纳根
出生日期: 1724
逝世地: 维也纳
逝世日期: 1796
艺术流派: 洛可可
艺术时期: 洛可可
艺术家简介

毛伯特斯在日内瓦湖畔的朗热纳根镇从他父亲那里初步学到了一些绘画技术。从1739年起,他定居维也纳,并到美术学院听课,当时画家凡·舒朋在那里讲授架上画的课程。在同曾经在意大利长期逗留过的保罗·特罗格尔的接触中,毛伯特斯发现了威尼斯绘画(皮亚泽塔、皮托尼、里奇),他下意识地学习他们高超的创作技巧:皮亚泽塔式强烈的明暗对比,将人物层层叠叠地分布在阶梯上形成金字塔形的构图(《将钥匙交给圣彼得》,约1748-1749,捷克,奥帕瓦博物馆);以及对色彩的重视,色彩成为作品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构成其作品中巴洛克风格的重要一面。《宦官的洗礼》(约1750,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中的主人公是个瘦髙个子的东方人,摩尔人侧着的脸从一快明亮的白布前凸现出来,表明他对伦勃朗的风格抱有浓厚的兴趣。伦勃朗的影响在他的版画作品中尤其明显,比如在《使徒们领圣体》(1765)中,毛伯特斯将那些出神、痴醉的神秘人物的面庞变形到了几乎像漫画的程度。

1750年左右,毛伯特斯完成了表现《四季寓意》(基尔希特滕,苏特内城堡)的一幅绘制在画布上的天顶画,创作出了他首幅大型装饰作品,这是证明他在成熟期达到某种平衡的典范作品:在人物的描绘中,借鉴了奥地利与意大利的画家们,如罗特迈尔的经验,特别突出肌肉健壮的裸体,以表现强大的力量,同时又吸取荷兰绘画中的经验,将静物描绘得生动别致,从而起到平衡整个画面的作用。在《圣徒一家》(1752-1753,维也纳,奥地利美术馆)中,画面的气氛朦肽、神秘,一道强烈的光线直射进来,使人物形象具有某种奇幻的特点,人物的鼻子一律尖尖的,由一片片照得特别亮的小三角构成。

1752年,画家接受了创作装饰维也纳的玛利亚·特勒教堂所需的全部壁画的任务,这是他首次承担如此大型的装饰工程。中心穹顶绘制有《圣母尽享天福》,周围伴随着《新律》与《旧律》的代表,一群建筑物和两大片白云形成两个轴心。散布在花坛台阶上的人物与整个鲜艳、粉红、明亮色彩的效果协调一致,使人难以分辨清楚每个人物的特征。其中的某些元素,如前排起威吓作用的人物、直立着的马匹,以及整个画面透出的激烈动感,在他后来的所有作品中都又重新出现。在为《圣三会修士的最高荣誉》(泰尔纳瓦教堂)绘制的灰色单色草图(法国图尔博物馆)中,明暗对比分配得十分恰当。浅色的《寻找真正的十字架》(海里根克勒兹_古滕布吕恩,教堂的穹顶)在某种不确定的风景中延伸开来,华丽的东方服饰和运用大胆的缩短法画出的一位骑士,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毛伯特斯为苏梅格教堂(匈牙利)创作的装饰画(天顶和祭坛壁画)是他的杰作(1757-1758)。其中,《耶稣受难》中人物的一举一动都沉浸在肝肠寸断的悲伤气氛之中,其描绘表情的技巧达到了极至。唯有圣母身体略微前倾,与十字架一样僵硬,一动不动。画家的笔触急促而流畅,色调温暖、细腻、协调,白色与青色并用,闪亮而有震颤感。早在海里根克勒兹创作的那幅作品中,就已经可以看出毛伯特斯在向德国南部的洛可可风格靠拢。他作品的色调越来越明亮,克洛梅里兹主教官邸的天顶装饰画(1759)是他的明亮风格达到颠峰的标志。画作描述的是《克洛梅里兹主教的故事》,在以一批建筑物为背景的4个角落,有4组人物特別突出、显眼,在中间是一尊被神化的主教像,在缓缓地向天空升去。由于毛伯特斯追求在作品中使用大量的衬托与华丽的服饰,于是整个画作设计得如同一幅五光十色的梦幻图。即将进入1760年时,画家在架上画方面营造出惊人的效果,特别是在明亮、漩涡般的草图中(《殉道者圣安德烈》,维也纳,巴洛克美术馆;《圣母升天》,同上;《圣雅克·德·孔波斯泰尔的胜利》,同上)。画家越来越关心明亮感与坚实感,这在《耶稣的洗礼》(1766-1767,维也纳,原大学,神学厅)中体现得非常突出,从18世纪70年代起,画家更是将之不断发展。因斯布鲁克市霍夫堡的壁画(1775-П76),特別是其中的《蒂罗尔地区的资源与工业的寓意画》在寓意的讲述上比较直接,画家反而没有营造出运动感,也没有关注人物的表情。每个人物的形象都仅仅是单独加以表现,过度的追求特色反而损害了统一感和整体感。

这一因新古典主义的影响而产生的演变一直持续到了为巴帕教堂创作的作品(1782—1783)。画面中,各类建筑物为对称的构图带来节奏感,空间非常复杂,错落有致,人物的轮廓线条清晰,光线将画面整体统一起来,取消了阴影部分,色彩以冷色为主,变得不再那么大胆。然而,毛伯特斯的架上画依然普遍地保持了动感与活力(《圣三位一体》,约1785-1786,布达佩斯博物馆),有时还会运用伦勃朗式的有力的小色点加以点缀(《罗马城前的科里奥拉努斯》,1792-1793,斯图加特,州美术馆)。

这位在绘画生涯初期具有意大利风格的绘画大师属于德国巴洛克画家中的最后一代,而且是他们最优秀的代表。然而,在他去世前不久的作品中表现出一种古典倾向,与他成熟时期激烈、狂暴的特点完全相反。他在去世当年创作的《自画像》(维也纳,奥地利美术馆)预示了后来数代德国和奧地利画家的艺术风格。

——选自《西方艺术大辞典》